中國古代的“高爾夫球”是什么樣子?今天模擬高爾夫小編就來帶您一起了解。
高爾夫球是一種球類游戲。球比網球小,表面有硬橡皮覆蓋。場上有九或十八個不等距離的球穴,場中設置障礙,參加的可二、三人,用金屬或木質勺形棍擊球,使球入穴,以擊球入穴而擊發次數少者為勝。
關于高爾夫球運動的起源,世界上有不同說法。一般認為起源于荷蘭,高爾夫即荷蘭文KOLF音譯。
據說1000多年以前,放羊娃以牧羊棍打擊小石頭,使其達到一個目標,這就是高爾夫球的祖先。也有人認為高爾夫球源于蘇格蘭,其名稱來自蘇格蘭的方言(Gouf),意為“擊、打”。還有人認為是古羅馬軍團把高爾夫球帶到英格蘭和蘇格蘭??傊?,各持己見,說法不一。
高爾夫球于19世紀末傳入中國。1931年中國、英國和美國商人合辦高爾夫球倶樂部,在南京陵園中央體育場附近開辟了高爾夫球場地。其實,中國古代也有叫作“捶丸”的體育活動,酷似西方的高爾夫球運動?!按贰笔菗舸颍巴琛奔葱∏?,即以杖擊打小木球。
這種球類運動在戰國時期就流行了。據元代寧志老人《丸經》卷二序:“捶丸,古戰國之遺策也?!贝吠柽\動在戰國的開展情況,目前尚未見到這方面的史料,但在唐代卻有記載。唐人封演《封氏聞見記》介紹說:唐太宗曾對侍臣們說,朕聞西蕃(今西藏)人馬球打得很好,宮中曾派人前去學習,朕也去看過一次。
前幾天升仙鏤有蕃人在街里表演打球,大概以為朕愛好騎馬,就故意在馬上奔馳擊球。唐太宗講的這種擊球活動,很快發展成有名的“馬球”運動。從這段話可以推知,蕃人原先是在地面擊球,只是以為太宗皇帝愛好騎馬,才改為馬上運動。
但是,由于馬上運動比較劇烈,稍不留神就會發生墜馬或沖撞事故,而貴族婦女大多又不善于騎馬,為了適應貴夫人娛樂需要,遂出現了徒步以杖擊球的活動,叫作“步打球”。
這在唐代詩人王建《宮詞》有形象的描寫:“殿前鋪設兩邊樓,寒食宮人步打球”。說明早在一千多年前在唐代的宮廷,就已經有了這種以杖擊球的體育活動。后來“步打球”又分化為兩種:一種是參加者手持曲棍,擊打小球,入門為勝,類似于今天的草地曲棍球。
另一種是擊球入洞,分為集體或單人對抗比賽。擊球距離為六十步左右,比賽時三棒將球擊入各自選擇的球洞,算得一籌。大會賽20籌、中會賽15籌、小會賽10籌為滿。競爭場面激烈,頗受“步打球”迷的喜愛。其后“步打球”傳入民間,逐漸演變成“捶丸”活動。
從寧志老人《丸經》中可知,宋徽宗和金章宗都很喜好“捶丸”,宮廷中經常開展這項活動“捶丸”不僅在成年人中盛行,也受到兒童們歡迎。宋代傳有無名氏《蕉蔭擊球圖》,畫中兩個孩子各自持杖擊球,說明宋代這種“捶丸”活動已經比較普及。
此外,高麗國(今朝鮮、韓國)十四世紀出版的《樸通事諺解》一書,也介紹了元代開展“捶丸”活動的情況。
該書為來華人員使用的漢語應用手冊,對當時流行于元大都(今北京)的“捶丸”游戲作了記載,其中有關“捶丸”活動的規則、人員組成和場地器材等,都講的很詳細。比如在“捶丸”競賽形式上說:“擊球之法,或數人或十余人分左右以較勝負”,這一點和今天的高爾夫球比賽人數規定沒有多大區別。
又如在器材方面,“捶丸”所用的“球棒”是“用有木柄杓接球,相連不絕,方言謂之。 |